淮河流域项目不仅在同位素新技术应用、第四系研究、区域含水层结构模型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系列研究、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研究、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信息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也为流域内有关部门编制和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几年来,随着项目成果的应用,将在长时期内使这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得到较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从而对保障工作区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意义重大。项目成果已经和正在继续不断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旱涝灾害交替频发。淮河也是新中国建国后进行重点治理的第一条大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工作区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需要开展工作,除区域调查工作外,还重点进行了安徽阜阳、淮北,河南周口、开封,江苏徐州,山东济南、淄博等地以及一些重要水源地的调查工作。项目工作受到了有关省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扬。此外,项目组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撰写的有关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情况的专报,经中心上报局并转报国土部和国务院后,上级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2012年1月撰写的淮河流域有关情况汇报,也受到局水环部和部领导的赞扬。
2003年和2007年,在淮河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期间,为了及时科学掌握淮河流域中下游的灾情和水情,计划项目和“淮河流域(安徽段)环境地质调查”结合项目工作,利用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对洪涝灾情进行连续监测、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绘制不同时段的淮河流域洪涝灾情遥感监测分布矢量化图,实时获取淮河灾情资料,及时为淮河流域安徽段防洪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安徽省政府、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2004-2006年,项目组对安徽省阜阳市的地面沉降现状、地面沉降灾害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地面沉降造成的的破坏和损失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地面沉降GPS监测控制网络。多年来,该监测控制网络一直在成功运行,其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及其数据处理系统,使得能够即时查明和掌握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状况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阜阳市实施了以控制地面沉降灾害为目标的的防治方案,建立和优化了科学的地下水开采方式,使阜阳市地面沉降现象逐步得到了缓解,为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7年以来,项目组结合安徽省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调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全面进行了有关地下水系统及其相关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上述成果为该市制定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地质问题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以及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项目工作深受欢迎和好评,淮北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分别来中心和地调局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在项目工作中,项目组结合调查成果,对流域内疾病高发区地氟病分布区的发病率与地下水质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防病改水方向,提出了防病改水方案。项目组还在满足调查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兼顾解决群众安全用水问题,分别在河南省开封县袁付庄村、粮行村和安徽省宿州市时村镇晋庄各打深井1眼,既满足了项目研究的需要,又解决了村内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和感谢。局领导也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这种结合项目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做法。
在项目工作中,针对流域内发生的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项目组反映迅速,及时做出应对和采取紧急措施。2007年,江苏省沭阳县和邳州市分别发生水源地污染和铅污染等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项目组就冒雨及时赶赴现场,在当地国土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应急调查,并敬爱能高调查结果及时报告中心和上级部门,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2009年初和2010年末,淮河流域分别遭受大旱,项目组急灾区所想之所想,结合调查成果,及时主动的编制了应急抗旱找水工作部署方案和相关图件,对指导旱区在抗旱打井中井位、井深和井型的确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旱区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局水环部的表扬。
2011年,淮河流域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在中国地调局的统一部署和中心领导的正确指挥和严格要求下,项目组(包括贵州地勘局、河南地调院项目人员)通过历时2个多月的野外艰苦奋战,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国地调局所下达的紧急抗旱救灾找水任务。项目组精心设计、认真把好工程质量关,所施工的67眼水井可开采地下水约54329.36m3/日,可解决近6万人、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以及1万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初步解决了这一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受到了旱区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收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表彰。
项目在同位素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瞩目和重视。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部门(IAEA Isotope Hydrology Section)的邀请和资助,项目组成员分别于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代表南京地调中心参加了由该部门组织的“全球河流同位素站网建设研究会议”和“同位素水文学及其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中的作用”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并作为唯一受邀作报告的中国研究机构代表,代表中心在会上作了有关淮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研究的报告。淮河流域项目的同位素工作也被纳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全球河流同位素站网。在此期间,我中心在中国地调局水环部的安排下,以淮河流域项目为依托,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地区合作组织(IAEA/ RCA(Regional Cooperative Agreement))项目计划。多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地区合作组织对淮河项目的同位素工作一直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多次邀请和资助项目组成员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和同位素技术培训。
此外,项目负责人还于2007年-2008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和资助,参加了该组织地下水计划的工作,并承担了有关“应急情势下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系列文本相关部分的编写工作。
多年来,在中心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区域调查和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项目组还陆续和安徽淮北、太和、阜阳等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就进一步合作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中心和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签订了开展有关项目工作的协议,项目工作不仅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和帮助,还进一步拓展了我中心在水环工作方面为社会服务的领域。
从今年起,在淮河流域又开始了以流域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水文地质调查试点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项目工作。项目组将在中心领导以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奋斗,努力做好项目工作,以不辜负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期望。为工作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水环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