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单位动态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赣东北樟树墩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和《浙江省陈蔡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

来源:基础地质室 作者:朱清波 发布时间:2019-01-03

为进一步推进区调工作改革转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8117-9日在北京举办了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本次展评会共有来自地调局直属单位、各省地调院及相关高校等单位承担的82个图幅参加展评,经过大会分组评议和专家组总评,最终评选出1幅特别贡献图幅、5幅特别优秀图幅和20幅优秀图幅。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提交的《赣东北樟树墩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浙江省陈蔡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获得了优秀图幅奖。

华南前泥盆纪大地构造演化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进而制约了“基底控矿、岩浆成矿”作用研究,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大地质科学问题,也是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研究中的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前泥盆纪变质岩石组合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的影响,变质变形作用强烈;二是变质岩石出露地表之后易风化,加上地表植被覆盖,露头较差。为了深入解剖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前泥盆纪大地构造格局及其碰撞时间与方式,重塑华南大陆形成演化过程,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分别在扬子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部署了 “赣东北樟树墩-皖南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区域地质专题填图”子项目(负责人朱清波),在华夏地块武夷造山带部署了“浙南龙泉-闽北建瓯混杂岩带专题填图”子项目(负责人赵希林)。

在近三年来专题填图过程中,2个子项目组克服了探索性强、野外露头差、时间紧、人员少等种种不利因素,创新性提出了适用于古老造山带的填图方法,该方法强调以露头尺度“岩性填图+构造解析”为主要填图工作手段,以“岩性(组合)+时代+构造属性”为主要图面表达方式,改进和发展了传统区调填图的野外调查方式和编图技术。本次获奖的2个专题图幅首次以野外地质事实为基础,明确提出了江南造山带为新元古代多期次俯冲-弧陆拼合形成的增生型造山带,武夷造山带西北部的原“陈蔡岩群”则为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扬子-华夏地块直到加里东期才碰撞拼合形成碰撞型造山带-钦杭结合带的观点,并在野外填图基础上于今年8月组织召开了全国性“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野外现场考察会”,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2个子项目专题填图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东部多期构造复合、缺乏连续露头的古老造山带填图思路与方法,拓宽了新时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视野和服务功能,展示了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成果的影响力;所提出的古老造山带填图方法在华东地区相关省级地勘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力推动了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