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人才队伍 > 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博士,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UNESCO-LaSII)成员、江苏省地震学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青年编委,河海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及灾害控制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等,并作为骨干参与德国研究联合会(DFG)项目。在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一是在理论方法上,提出了地下岩土水气平衡系统形成与演化规律多尺度多场耦合研究方法,揭示了地质结构系统动态平衡的动力学机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二是在机理认知与技术创新上,揭示了长三角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下地下水循环演变机制、多要素耦合影响下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其机制,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示范模式和配套技术。三是在决策支撑层面,形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新技术方法体系,开发了具有物理意义的社会-水文系统耦合模型,为总结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Journal of Hydrogeology》《Scientific Reports》《中国地质》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3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