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导航 > 南京地调中心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学习心得

忆难忘岁月,与时代同行

从我的地质生涯谈起

来源:退休党支部 李君浒 发布时间:2021-07-08

党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亲身感受到地质工作与伟大时代的同步前行。

我是1975年参加地质工作的,至今已经46年。我没能赶上地质工作早期的艰难岁月,但经历了地质系统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这46年中,前23年(19751998年),我在野外地质队工作;后23年(19982021年),我一直在地质研究所,是这一时期地质工作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地质工作大发展时期。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加大,地质勘探任务加重,地质队伍人员增多。我当时在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工作,全队就有1300多名正式职工,队部驻扎在庐江县城60多里外一个小集镇黄屯。那时全队下设区调、普查、水文、物探和几个钻探分队,分布在巢湖地区各县的矿区周围,交通联络很不方便。队部的设施和装备也很简陋:一条石子路,两边是厂房、车间、仓库,食堂兼做大礼堂;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和办公室是低矮平房;还有一排排干打垒的家属宿舍,每家一间半,只有20多平方米;队部中心有个放电影的小广场,中间是两个废钻杆焊的篮球架,沿电线杆挂着几个转播新闻和文娱节目以及发布通知的大喇叭。全队的指挥系统以及后勤“小社会”,就集中在这个小山沟里。

由于地质工作流动、分散的特点,大多数职工常年在山区野外作业。当时全队开动十几台钻机,遇到机台在山上搬家,不能用汽车,往往就是大喇叭一响,通知全体职工和家属集体劳动,几十吨重的大小机器,全靠人拉肩扛,属于重体力劳动。那时物质匮乏,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繁重的劳动对体力消耗很大。“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候也没有“双休日”、“小长假”,大家安心野外,日子过得平实而简单,认为干地质就是要多吃苦的。由于地矿系统有着“三光荣”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职工队伍精神面貌较好,很少有人叫苦叫累。只是操心这山沟里子女的升学、就业、婚恋等问题,这确实也成了领导和职工的一块心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矿部、安徽省地矿局党组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上来,拨正了地质工作方向。特别是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量起用中青年干部,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积极性。327地质队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地质找矿不断有新发现、新突破。

1979年,全国重点矿区庐枞铁矿会战基本结束。327地质队再接再厉,先后又发现或是勘探了大包庄硫铁矿、沙溪铜矿、岳山铅锌矿、何家小岭硫铁矿、肥东磷矿、龙桥铁矿、巢湖-含山一带水泥用灰岩矿等一批矿产地,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地矿部地质找矿一等奖4项、以及部科技二、三等奖十几项,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84年获得“安徽省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获得“地矿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称号,1992年获地矿部“功勋地质队”称号等荣誉。

1985年,327地质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提出,“有条件的地质队可以就近进城”,以服务城市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以后还形成了文件,实现了全国各地的地质队陆续进入中心城市落户。在地矿部和安徽省地矿局党组亲切关怀下,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上级很快批准了将327地质队由庐江县搬迁合肥市的申请。经过国家近10年的投资建设,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座座办公科研大楼和家属楼相继建成,职工们分期分批搬进了省会城市,实现了安居乐业,彻底解决了子女升学难、就业难、婚恋难等后顾之忧。

21世纪以来,327地质队又在地质找矿、地质服务、地质工程等方面积极作为,特别在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广泛拓展,为城市建设、服务民生做出了一系列新贡献。特别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70年代职工们亲手勘探的罗河铁矿,80年代亲手发现的龙桥铁矿及其他矿点,现已建成投产,成为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型矿山,源源不断地为我国钢铁等企业提供大批矿石。

我于199810月奉调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始了新的工作之旅。这是个部属科研院所,人才济济,专家众多,学养深厚,藏龙卧虎。老所长是中科院院士,解放初留美归国的地质学家,听说这个所先后出了6名院士。全所拥有多名留苏留美的教授、研究员,以及一批学有专长的技术精英,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80%以上,形成了一个高端业务群体。自1962年建所以来,全所励精图治,历尽艰辛,功勋卓著,硕果累累。共承担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500余项,提交各类地调、科研报告400余项,出版成果专著100余部,获国家、部、省等各类奖励200多项,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末的几年,由于我国地质工作改革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关系尚未理顺,全所一度出现了研究项目减少,运行经费紧张的状况。当时全所经济基础薄弱,基建装备不强,职工办公住房紧张,工作生活条件较差。面对困难,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开源节流,共度时艰。一部分职工找项目,搞联合,继续做科研,稳住一头;另一部分职工搞开发,做贸易,积极创收入,放开一片。所幸,随着机构和体制调整,这种局面很快得到改变。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全所被整体划入,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紧接着,部、局启动了为期十二年的地质大调查计划,各种项目也多了起来,多数开发人员回到科研岗位。

到了21世纪,我所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立,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既承担各类地质调查项目和科研任务,又对华东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进行管理,实行“业务指导,项目联系”。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拨款重建了所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近郊新建了科研基地;上级下拨的先进装备和设备数量陆续增加,科技实力和装备能力不断增强。多数老职工还享受了南京市福利分房政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住房紧张问题。

21世纪以来,我中心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主动服务社会需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先后完成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和污染调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问题研究、南京城市地质调查等一批合作项目,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为南京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

目前,我中心已从传统火山地质与矿产的优势领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矿产资源调查,南京等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城市地质调查,沿江沿海“T”型带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探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地质调查与综合评价、下扬子页岩油气研究、火山地质与深部找矿、光谱探测仪器研发等创新团队。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地质调查、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国家地质调查单位。

几十年的地质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地质工作者不断满足国家建设需求、不断做出贡献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助力地方经济、不断服务社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不断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创业史!

在党的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我们衷心感谢党对地质工作的英明领导,衷心感谢国家对地质职工的关心爱护,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的理解支持!同时,也深切怀念那些献身于地质事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和老同事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其中,努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自觉践行与时代同行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