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导航 > 南京地调中心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学习心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正是由于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我们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建国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秉承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川大地,找寻紧需的矿藏。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的一幅幅准确、详实、可靠的地质图件和成果报告,既是服务国家对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更体现着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寻找宝藏的赤诚之心。
新形势下,面对地质行业转型,部分年轻地质工作者难以专心业务,艰苦的野外地质调查条件和巨大的生活压力难以激发求知探索的内在动力及持续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牢记地质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显得格外重要。
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更要以温家宝总理“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勉励要求自己,既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中苦,更要严谨求实、不懈追求、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提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地质成果。
当前,地质调查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服务对象、指导理论以及发展动力均发生了深刻改变。地质工作如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背后体现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内涵。国际前沿如“美国部署‘地球关键带’研究计划”,“英国‘量化并理解地球系统’计划”,以及“德国‘地球工程学’计划”,则是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具体呼应。我国正在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地学依据,这也是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百年党史坚定了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地质调查工作要支撑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深入挖掘地质调查工作背后的地质文化。“大国土”、“大资源”和“大地质”建设也将地质文化列为了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地质文化以统筹多学科维度的价值观为内涵,天然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可为生态价值观、第四纪地球历史观及深生态学、地球伦理学的发展预留融合空间。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大地质和超大地质(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将催生“大地质文化”。
我目前正参与全国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的综合遗存,兼具国土空间规划、资源价值、地质研究、生态保护等属性,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地质遗迹多为历代名胜,文化内涵丰富,故其“地质文化”资源挖掘潜力巨大,是开展地质系统学科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理想对象。虽然我国对自然遗迹已形成多元化保护的基本格局,但仍要加强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古生物遗迹保护区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地质遗迹保护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科学保护,既令其免遭破坏,又使其美呈现人前,在地质美学与科学之外,更有历史与生态的价值,这就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因此,将其作为一系统工程来研究,将是一项有效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将“加大探索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力度”作为29项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更是将其作为8项重中之重工作之一,这就为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地质文化村建设是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有效探索,且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建设实体,除其本身就属地球系统工程之外,更需要附上“地质文化”的灵魂。
地质文化兼具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弱在科学文化。我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作为地质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以“乡愁文化”为基础的集体记忆,但我们往往重其“文化乡愁”,而轻其“山水乡愁”。因而,新时代地质工作需要进一步挖掘塑造这种“山水乡愁”集体记忆背后的“科学内涵(文化)”,拓展其文化空间与维度,使得“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能并驾齐驱。如何在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同时,重点挖掘隐藏在“山水文化”背后的地球科学内涵,使“天下的每一座山、山上的每一条溪、溪间的每一方石、石下的每一抔土”都能讲一段独特的地质历史故事,这也将会是建设、建实、建强“地质文化”的一项有益探索。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的立党之本以及“服务人民”的建党宗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地质工作者,如何让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既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地质文化焕发新生命力的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