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期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城市海岸带与水环党支部 作者:李云峰 发布时间:2017-12-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意味着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先驱的地质工作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的划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有“统筹”、“均衡”及“发展”等,这意味着未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围绕“合理”、“集约”、“充分”,避免“过度”、“粗放”、“单一”的模式。对应到地质工作中就应该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的转变,从地球系统观的角度统筹部署和组织实施地质工作。

根据十九大报告对未来的规划,未来的中国人民都将聚居在或大或小的城镇中,形成或大或小的节点,通过很多线性工程连接,构成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承载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然而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决定着这些或大或小的节点所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因此未来的地质工作不再是单一、孤立的工作,将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

面临这样的转变,地学工作从目标任务、调查内容到组织形式、工作手段到成果产出、地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必须有所转变。

一是调查目标由资源索取向环境保护转变。以往地质调查工作无论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土地质量调查均以获取资源或者空间类型及多少为目标,指导资源开发,做到最大化利用,未来这些资源索取工作均将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甚至在前期破坏严重地区,将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

二是工作手段由揭露性探测向保护性探测转变。过去地质工作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开展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及工程地质条件等调查中,多以各种钻探、槽探或者坑探等劳动密集型揭露性工作手段进行调查。随着科技水平进步、高精度物探、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祖国大地上未来的地质工作手段势必向远距离、非破坏、少揭露的方向发展。

三是地质探测工程由一次性向长久性转变。以水文地质调查为例,施工的水文地质钻孔在进行完相关试验、获取所需参数及样品之后便废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未来这类地质探测工程将围绕关键点位在合理规划设计的前提下重复并长期利用。

四是工作成果从被动应用向主动服务转变。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过去的成果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等着利用它的人过来获取,然而未来的工作是多目标的且需联合开展的,需改变以往成果停在纸面的局面,围绕问题部署工作,成果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进而提出地质解决方案,更好的服务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这张“网”。

五是地学研究从追索原因向预测发展转变。在一段时期内,地质工作多在问题出现后开展研究追索原因,如震后对断层的活动性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后对发生必然性的论述,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背后形式多样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上,地质工作应更多的转向预测地质环境演变,提前判断环境的恶化与灾害的发生,终止不当的开发利用。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十九大之后,在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前提下,地质工作需统一部署、协同工作。同时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部署,资源与环境调查协同工作;公益性、基础性与专题性、专项调查工作统一部署,中央、地方多层次地质调查队伍协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均衡、充分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