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敢于担当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5-03-31

刘丽文

8月14日下午,由中心统一组织,我也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说实话,观看前,觉得影片可能就是一般的说教片,不会产生很大的共鸣,可是看过后,觉得感人至深。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在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历史大背景下,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在难忘的四个昼夜里与当地农民之间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中周总理与人民群众间血肉相联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连弟奶奶在自家人都没饭吃的情况下,宁愿把自己的寿材卖了,也要换一点白面,亲手为周总理做一碗面。虽然老人家自己已行动不便,但依然满心热切地让儿子把自己抬到灶台边上亲手做。当总理看到这碗热腾腾的面时,总理也想到了那是老人家的寿材换的,可是总理也清楚地知道“不吃这碗面,老人家不会快活”。这是怎样的感情啊?仅用感人至深已无法表达,用血肉相连才更为贴切。人常说,世间最难割舍的是亲情,可总理虽与百姓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超越了血缘,与百姓建立了血肉之情。正是因为总理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对现在推进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十八大报告强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华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线路是我们党的根本线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影片中周总理细致入微的调研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影片一开始,公社书记郭凤林为了不给党中央添麻烦、不给周总理添堵,隐瞒真实情况,不据实汇报,周总理并没听轻易听信汇报,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普通农户,了解真实状况。当树上的叶子都被听吃光了的时候,何来吃饱吃好?当人们饥饿难耐不得不吃观音土而导致腹部胀痛的时候,何来吃饱吃好?当村民们欲言又止的眼神望向周总理时,总理知道汇报不真实。之后总理深入农户,在田间地头与百姓的劳作中,在农户农中与百姓的亲切交谈中,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百姓心声,这才逐渐揭开了郭凤林等干部炮制的虚假的面纱,彻底打消了百姓的顾虑,使调研有了真正的进展,这也为改变当时的公共食堂、调整国策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细致、多听、多看、多想,透过表相,看到真相,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调研作为,为后续整章立制获取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影片中周总理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也深深地教育了我。面对百姓期盼的眼神,看到面黄肌瘦的群众,总理敢于担当,几次三番的说到“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呀,是我的责任!”事实上,总理为了百姓殚精疲力竭,即使去伯延公社调研,也是刚刚大病初愈。在伯延调研的四个昼夜里,总理几乎不眠不休,夜以继日,亲自整理材料,书写报告。周总理敢于直面问题,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当前在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重点是聚焦“四风”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形式主义。中心领导在座谈会上也提到,形式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不按规章办事,使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管理流于形式;不能认真地履行权利,使评优、评先流于形式;只有解决好责任心的问题,才能解决好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

电影片长短短100分钟,但是却深刻地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以先贤为榜样,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净化心灵,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