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官办真事做真人

发布时间:2015-03-31

肖凡

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时代背景,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传神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情节,细致刻画了周恩来总理深入伯延革命老区,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探讨解决当前影响基层百姓吃饭生产问题的症结,即废除公社食堂,改由老百姓自家做饭。此举后来被推广至全国,帮助全国的老百姓克服了当时的困苦处境,率先成功实现农村工作改革。在剧中,由始至终存在着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分别是周恩来总理塑造的党中央领导人形象,郭凤林主任塑造的基层党组织干部形象和以张二廷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形象,三者情感交错,既代表了故事的主线,也清楚反映了现今犹存的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1、党中央领导——听真话,办实事,以群众为本

“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党中央领导就是一家之长,大家吃不好睡不安,我们也会心情难受……”周总理简单明了的一席话,非常准确的概括了领导人之所思和之所忧。换句话来说,党中央领导人是来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听真话办实事的,歌功颂德对治国平天下并无一丝用处。剧中周总理为了听到老百姓的真心话,深入到群众中去,全员座谈,亲自走访困难户,主动与农村妇女到田间育苗……除此之外,坚持当天撰写调研意见,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继续留下来调研,反映了周总理不听到真话不罢休的工作作风。

    在调研期间,与普通老百姓共同感受困苦时期的吃饭问题,喝着槐树叶熬出的汤和吃着影响肠胃的代食窝头,坚决不吃基层干部特备的酒肉。同时,看着张二廷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又只身跑到家里商量帮他养育一个孩子。这种与百姓同苦,为百姓解忧的群众观念,在周总理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基层党干部——为民解忧,替国排愁,真真切切办事

长期以来,基层干部的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既要紧密团结好普通群众,带领大家共同生产,谋得幸福,又不能触及大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不给国家增添负担。剧中郭凤林正是在这一种矛盾中徘徊,为了不让党中央和周总理担心,不惜冒着被人怀恨的风险,关押“喜欢说话的人”,不让大家说真话……甚至直面“劝告”周总理不要把不好的事情说给毛主席听。其实,郭主任并非有意如此,在老百姓面前,他仍然是有威信的,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好主任,在上演了一出出闹剧之后,经过父亲的教育,洗心革面,做回了一名敢说真话办实事的党员干部。

在这里值得单独提一下的是,怎样当好一名基层党干部,其实郭凤林主任的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党的基层干部要以群众为工作出发点,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测上级领导人的想法,在自己的岗位上,就是要实实在在解决所面对的群众问题,真实反映基层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政策修改提供参考性意见,而不是回避隐藏问题。

   3、普通老百姓——说真话,做真人,永远跟党走

   国家苦难或富裕与否,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最能体现这一点。所以,在基层的群众,最喜欢领导人能亲身感受到大家的疾苦与欢乐,让生活能有所改变。在剧中,以张二廷为代表的群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处境困苦不堪,但是村主任坚持不让说真话,所以内心一直矛盾,直到最后周总理组织的座谈会上,冒着被人“找麻烦”的“危险”,道出了在场所有老百姓的心声,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不是用GDP来衡量的,而是每个个体生活的幸福与否,而这种真实的状态只需一两个切身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就能达到。在我们现实生活状态下,只要解决好房价的问题和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是一个很好的贡献。

在观看整个电影过程中,令人非常感动,大家时不时都会擦一下眼泪。我想这里的故事情节真正触动了大家的内心,感动于伯延公社老百姓生活如此艰辛困苦,几乎是匍匐着求生,但是依然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感动于周总理带病调研农村工作,听真话办实事的作风。我相信,党在今后的执政期间,还会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困难时期”,也同样会上演着“党中央领导——基层领导干部——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只要大家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我们的困难就会得到解决,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